动物保护生物地理学创新团队

动物保护生物地理学创新团队

  创新团队负责人

胡军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青年动物生态学工作者获得者;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蓉城英才计划等;任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等。紧密围绕环境变化对野生动物影响的前沿、基础科学问题及物种保护需求,从不同维度探讨环境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及其响应,并在濒危物种生态建模方法论与保护地等领域开展研究。


  团队定位

针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安全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紧密围绕我所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和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立足于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面向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以两栖爬行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解析多维度生物多样性时空格局演变过程与机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识别关键类群保护空缺并预测灭绝风险,研发重点物种保护技术体系,服务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国际公约履约需求。预期在3~5年内打造一支具有国际一流、国内领跑水平的宏观生物地理与保护创新团队。


  研究内容及方向

1)生物多样性时空演变过程与机制

    通过整合谱系地理学与宏观生态学等多学科方法,从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多角度解析青藏高原及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两栖爬行动物历史演化过程,从遗传、物种、谱系和功能多维度阐明生物多样性时空格局演变规律与过程,为全球变化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重要科学支撑。

2)物种灭绝风险预测与保护成效评估

    系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成效评估,识别空间和类群水平保护空缺,从生态、生活史和遗传等维度,量化评估国际和国内保护物种、狭域特有物种和全球高度受胁等重点或旗舰物种的受胁机制及生态适应机制,综合确定优先保护物种,对其生存健康状况和灭绝风险提出保护建议,为国家重大工程布置与实施当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需求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3)重点物种保护技术体系研发

    构建多目标、多维度的监测体系,探明重点物种种群动态变化特征;引入生态位模型、水文模型等分析手段,开展重要物种栖息地恢复技术研发和成效评估;结合重点动物的繁殖生态学、路杀热点分析等,设计基于生态系统适应的生态廊道,创建就地和迁地保护技术,为国家重大工程布置与实施当中的重点物种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代表项目

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4-12至2028-11,8300万,胡军华

2. 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23至2025,200万,胡军华

3.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西部交叉团队重点实验室专项,xbzg-zdsys-202207,2023-01至2025-12,200万,胡军华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32271737,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对西南山地两栖动物多样性的协同影响及其保护,2023-01至2026-12,54万,胡军华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32071544,棘蛙亚科物种种内性状和营养生态位的地理变异及其机制,2021-01至2024-12,58万,胡军华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自然面上项目,项目编号32170428,琴蛙属物种肩腺信息素系统的化学通讯功能与进化,2022-01至2025-12,60万,谢锋

7. 保护区特有两栖爬行动物保护措施研究技术服务,2023-07至2026-12,528万元,谢锋

8. 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2022YFF1301400,多保护目标协同和权衡关系研究,2022-11至2027-12,80万,陈有华

9.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全球共性挑战专项计划,073GJHZ2023091GC,人类世下多维度物种灭绝风险评估体系,2025-01至2027-06,65万,陈有华

10. 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青年科技人才项目,2024.01至2026.12,50万元,赵兰


  代表论文

1. Hua,F#*.,Hu,J#.,Liu,Y#*.,Giam,X.,Lee,T.M.,Luo,H.,Wu,J.,Liang,Q.,Zhao,J., Long,X.,Pang,H.,Wang,B.,Liang,W.,Zhang,Z.,Gao,X. & Zhu,J. (2016) Community-wide changes in intertaxonomic temporal co-occurrence resulting from phenological shifts. Global Change Biology,22,1746-1754.

2. Qiao,H.,Peterson,A.T.,Ji,L. & Hu,J*. (2017) Using data from related species to overcome spatial sampling bias and associated limitations in ecological niche modeling. 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8,1804-1812.

3. You,Z.,Hu,J*.,Wei,Q.,Li,C.,Deng,X. & Jiang,Z*. (2018) Pitfall of big databas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15,E9026-E9028.

4. Hu,J*.,Huang,Y.,Jiang,J. & Guisan,A. (2019) Genetic diversity in frogs linked to past and future climate changes on the roof of the world.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88,953-963.

5. Wang,X.,Zhong,M.,Zhang,J.,Si,X.,Yang,S.,Jiang,J. & Hu,J*. (2022) Multidimensional amphibian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along a 2600 m elevational gradient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Zoological Research,43,40-51.(封面文章)

6. Lin,X.,Hou,Y.,Yang,W.,Shi,S.,Zheng,P.,Shin,C.,Jiang,J. & Xie,F*. (2023) A wide hybrid zone mediated by precipitation contributed to confused geographical-structure of Scutiger boulengeri. Zoological Research,44(1):3-19.

7. Chen,Y#.,Dai,Q#.,Zhou,J.,Tang,D.,Li,D*.,Wei,F*. & Zhan,X*. (2024) Toward a predictable cask theory of species extinction assessment in the Anthropocene.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22(3):e2714.

8. Chen,Y.,& Shen,T. (2024) Distributional ecology: Opening new research windows by addressing aggregation-related puzzles.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30(4):e13818.

9. Qi,X#*.,Wu,J#.,Zhao,L#.,Wang,L.,Guang,X.,Garber,P.A.,Opie,C., Yuan,Y.,Diao,R.,Li,G., Wang,K.,Pan,R.,Ji,W.,Sun, H.,Huang,Z.,Xu,C., Witarto,A.B.,Jia,R., Zhang,C.,Deng, C.,Qiu,Q., Zhang,G., Grueter,C.C*.,Wu,D*.,Li,B*. (2023) Adaptations to a cold climate promoted social evolution in Asian colobine primates. Science,380(6648):eabl8621.


  研究团队






胡军华

研究员


谢  锋

研究员


陈有华

研究员


赵  兰

副研究员


汪晓意

特别研究助理







蔺秀琴

博士后


刘 宁

博士后


赵倍伦

博士后


贾亮杰

科研助理





在读博士研究生:






杨胜男

2021级博士生


王远飞

2021级博士生


林皓贤

2022级博士生


黄思凝

2022级硕博连读


吴 娜

2022级博士生







李 媛

2023级博士生


肖 麒

2023级博士生


虞皓琦

2023级硕转博


范月峥

2024级博士生


林一恒

2024级博士生







石小琴

2024级博士生


李秋贤

2025级博士生






在读硕士研究生:


付作梅(2023级)

李 爽(2023级)

邹嘉杰(2024级)

叶 琳(2024级)

宋 佳(2025级)

代 玲(2025级)

李艾丽娅(2025级)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