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开“最后的香格里拉”大门
作者:王海燕
时间:2006-08-03
旅游,已成为国人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我国不少享有世界声誉的旅游景观在其发现、保存和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也包含着我国科学工作者付出的汗水。除了早己闻名世界的九寨沟外,近年来也逐渐声誉鹊起的螺沟、贡嘎山、四姑娘山以及被称为“最后的香格里拉”的亚丁,也都是中国科学院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组织的各项科学考察活动之中,一个个被发掘出来。
亚丁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在保护区北部有一处小贡嘎山,三座海拔6000米的雪峰在高原宽谷上呈“品”字形对峙,俊秀雄奇、慑人心魄,雪山四周草地辽阔、牧草如茵;森林茂密、古木参天,组成了一幅精美绝伦的立体彩色画卷。从1996年至2001年,在我国科学工作者的关注下,亚丁由县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亚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
1926年,美国植物学家和探险家洛克在四川木里考察期间,发现了在木里西面有几座高耸入云的雪山,便萌发了前往考察的想法,经过两年的准备工作和木里藏族土司的鼎力相助,终于在1928年如愿以偿。1931年7月,洛克的考察见闻和拍摄的照片登载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在他的考察日记中写到:“在整个世界里,还有什么地方有这样的景色,等待着摄影者和探险家!”洛克所描写的地方,正是今天具有世界级旅游景观价值被称为“最后的香格里拉”的亚丁自然保护区。
七十年以后,一只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组织的四川西部植物考察队来到这里。在完成考察任务的同时,应地方政府要求,考察队还为当地群众举办了“赤脚医生培训班”,使一大批藏族青年走上了工作岗位,考察队员和当群众之间结下了深厚的藏汉情谊。在参加培训班的藏族学员帮助下,1973年7月,该所印开蒲和胡孝宏二人,成为第一批到达亚丁考察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当他们到达亚丁后,同样为那里罕见的自然景观感到人震撼。
1982年8月,中国科学院横断山科学考察期间,印开蒲第二次到达亚丁并拍摄了几张雪峰和森林的照片。在他返回县城后得知,一个采伐亚丁周边地区森林的计划正在蕴酿之中,如何保护好这片具有重要景观和科研价值的雪域圣地,成为考察队十分关注的问题。同年10月,全国第一届自然保护区学术讨论会在福建武夷山召开,当时,在四川建立较早的一些自然保护区如卧龙、九寨沟等,已经开始接待少量游客,而世界上一种全新理念的生态旅游正在逐渐兴起。印开蒲意识到,通过现代先进的保护区管理理念和当地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办法,共同来保护这片唯一无二的土地的同时,利用发展生态旅游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让当地藏族群众走出脱贫致富的第一步,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于是,他在大会上宣读的论文中首次提出在小贡嘎山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并以位于雪山北侧亚丁村的村名将保护区命名为“稻城亚丁自然保护区”。
1985年制定四川省自然保护区区划以及1987年开展“川西北地区国土综合开发规划研究”时,根据印开蒲的建议,再次将亚丁自然保护区列入其中。
1994年,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组织中、英、美三国植物学家到稻城考察,印开蒲第三次到了亚丁。考察工作结束后,在稻城县人民政府召开的座谈会上,为发展稻城县经济和帮助群众彻底摆脱贫困,考察队向县领导建议首先办好两件事:第一,尽快建立亚丁自然保护区;第二,拍摄一本介绍稻城的画册。他们的建议,得到县领导的一致认同。
在那次考察中,摄影家王晓东作为随队医生参加了考察,他拍摄的照片引起了摄影界的关注。1996年秋,在王晓东的介绍下,世界著名美籍华人风光摄影家李元教授到了亚丁,他的照片发表后,亚丁的美丽的自然风光立即在国际摄影界产生了轰动效应。与此同时,经考察队建议由稻城县人民政府编辑出版的《稻城—在那遥远的地方》以及王晓东摄影的《最后的香格里拉—稻城亚丁》和李元教授的《稻城拾遗》等画册,都为亚丁的宣传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编辑王晓东画册时,印开蒲和吕荣森研究员经过充分论证,从众多的画册书名预选名单中将亚丁冠以了“最后的香格里拉”的誉称,成为亚丁走向世界一个最响亮的品牌。 从1996年至1997年的短短两年中,亚丁自然保护区由县级、州级升为省级。1999年2月,印开蒲又在《中国旅游报》上发表了关于在稻城县发展生态旅游的文章,为稻城亚丁的旅游发展勾画了第一幅蓝图。此后,为宣传和向世界推出亚丁,他先后六次前往考察,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98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承担了亚丁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本底调查和申报资料编写。2001年,亚丁省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与此同时,四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旅游报》、《旅行者》、《美国国家地理》以及中国科学院主管的《人与生物圈》杂志等传媒都对亚丁投入了极多的关注。 短短几年,稻城亚丁已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过去陈旧的县城和村寨如今焕然一新,农村中大批藏族群众依靠旅游业的发展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昔日名不见经传的世外桃源,如今变成了蜚声海内外的中国西部生态旅游目的地。
亚丁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在保护区北部有一处小贡嘎山,三座海拔6000米的雪峰在高原宽谷上呈“品”字形对峙,俊秀雄奇、慑人心魄,雪山四周草地辽阔、牧草如茵;森林茂密、古木参天,组成了一幅精美绝伦的立体彩色画卷。从1996年至2001年,在我国科学工作者的关注下,亚丁由县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亚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
1926年,美国植物学家和探险家洛克在四川木里考察期间,发现了在木里西面有几座高耸入云的雪山,便萌发了前往考察的想法,经过两年的准备工作和木里藏族土司的鼎力相助,终于在1928年如愿以偿。1931年7月,洛克的考察见闻和拍摄的照片登载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在他的考察日记中写到:“在整个世界里,还有什么地方有这样的景色,等待着摄影者和探险家!”洛克所描写的地方,正是今天具有世界级旅游景观价值被称为“最后的香格里拉”的亚丁自然保护区。
七十年以后,一只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组织的四川西部植物考察队来到这里。在完成考察任务的同时,应地方政府要求,考察队还为当地群众举办了“赤脚医生培训班”,使一大批藏族青年走上了工作岗位,考察队员和当群众之间结下了深厚的藏汉情谊。在参加培训班的藏族学员帮助下,1973年7月,该所印开蒲和胡孝宏二人,成为第一批到达亚丁考察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当他们到达亚丁后,同样为那里罕见的自然景观感到人震撼。
1982年8月,中国科学院横断山科学考察期间,印开蒲第二次到达亚丁并拍摄了几张雪峰和森林的照片。在他返回县城后得知,一个采伐亚丁周边地区森林的计划正在蕴酿之中,如何保护好这片具有重要景观和科研价值的雪域圣地,成为考察队十分关注的问题。同年10月,全国第一届自然保护区学术讨论会在福建武夷山召开,当时,在四川建立较早的一些自然保护区如卧龙、九寨沟等,已经开始接待少量游客,而世界上一种全新理念的生态旅游正在逐渐兴起。印开蒲意识到,通过现代先进的保护区管理理念和当地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办法,共同来保护这片唯一无二的土地的同时,利用发展生态旅游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让当地藏族群众走出脱贫致富的第一步,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于是,他在大会上宣读的论文中首次提出在小贡嘎山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并以位于雪山北侧亚丁村的村名将保护区命名为“稻城亚丁自然保护区”。
1985年制定四川省自然保护区区划以及1987年开展“川西北地区国土综合开发规划研究”时,根据印开蒲的建议,再次将亚丁自然保护区列入其中。
1994年,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组织中、英、美三国植物学家到稻城考察,印开蒲第三次到了亚丁。考察工作结束后,在稻城县人民政府召开的座谈会上,为发展稻城县经济和帮助群众彻底摆脱贫困,考察队向县领导建议首先办好两件事:第一,尽快建立亚丁自然保护区;第二,拍摄一本介绍稻城的画册。他们的建议,得到县领导的一致认同。
在那次考察中,摄影家王晓东作为随队医生参加了考察,他拍摄的照片引起了摄影界的关注。1996年秋,在王晓东的介绍下,世界著名美籍华人风光摄影家李元教授到了亚丁,他的照片发表后,亚丁的美丽的自然风光立即在国际摄影界产生了轰动效应。与此同时,经考察队建议由稻城县人民政府编辑出版的《稻城—在那遥远的地方》以及王晓东摄影的《最后的香格里拉—稻城亚丁》和李元教授的《稻城拾遗》等画册,都为亚丁的宣传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编辑王晓东画册时,印开蒲和吕荣森研究员经过充分论证,从众多的画册书名预选名单中将亚丁冠以了“最后的香格里拉”的誉称,成为亚丁走向世界一个最响亮的品牌。 从1996年至1997年的短短两年中,亚丁自然保护区由县级、州级升为省级。1999年2月,印开蒲又在《中国旅游报》上发表了关于在稻城县发展生态旅游的文章,为稻城亚丁的旅游发展勾画了第一幅蓝图。此后,为宣传和向世界推出亚丁,他先后六次前往考察,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98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承担了亚丁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本底调查和申报资料编写。2001年,亚丁省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与此同时,四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旅游报》、《旅行者》、《美国国家地理》以及中国科学院主管的《人与生物圈》杂志等传媒都对亚丁投入了极多的关注。 短短几年,稻城亚丁已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过去陈旧的县城和村寨如今焕然一新,农村中大批藏族群众依靠旅游业的发展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昔日名不见经传的世外桃源,如今变成了蜚声海内外的中国西部生态旅游目的地。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