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公示
时间:2015-08-03

按照规定要求,现将拟申报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情况公示如下: 

  项目名称: 

  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 

  候选单位(含排序):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候选人(含排序): 

  李俊清,宋国华,包维楷,申国珍,范志勇,杨旭煜,程艳霞,万慧,康东伟,蒋仕伟 

  项目简介: 

  本项目针对以林木—竹子为核心的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难题,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课题,面向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维持其进化潜力的需求,聚焦了栖息地恢复、走廊带建设等制约大熊猫生存的关键问题,在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技术、大熊猫栖息地改造恢复技术、隔离种群关键廊道和保护空缺识别技术、阈值辨识法,以及大熊猫栖息地恢复诊断预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研发出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大熊猫栖息地无人机飞播造林系统、大熊猫走廊带竹林快速恢复技术和汶川地震灾后大熊猫栖息地损毁植被快速恢复技术,加速了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工作的进程。 

  研发出等高交错森林恢复技术和萌蘖更新调控补植技术等大熊猫栖息地改造恢复技术,促进天然次生和萌生林向大熊猫潜在栖息地更替。该技术可以保证苗木成活率90%,使森林恢复提前5-8年。 

  开发了隔离种群关键廊道和保护空缺识别技术,构建“关键廊道-空缺区-保护区”的保护网络,形成岷山“32带”和秦岭“46带”保护体系。秦岭大熊猫保护网络的建立,使秦岭大熊猫保护区的面积达到了526645公顷,覆盖了所有秦岭大熊猫的栖息地。 

  创立了大熊猫栖息地稳定性的阈值辨识法,从理论上得到了大熊猫种群持续生存的临界条件,攻克了大熊猫栖息地稳定性的阈值辨识难题。 

  研发出一种相关站点线性回归补入法,系统完善了大熊猫分布区历年气象数据,在此基础上,研发出大熊猫栖息地恢复诊断预警技术,识别出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急需保护的7个区域,突破了传统基于静态空间格局的限制,显著提高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的预警能力。 

  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有效解决了大熊猫栖息地恢复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为有效地遏制栖息地的破碎化和退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在实验地区提高了大熊猫栖息地的质量,并为其它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提供了范例,对我国的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公示时间:201583-20158月11日。  

  对上述成果如有异议,可自公示之日起向单位提出,逾期不予受理。  

   人:张进     联系电话:028-82890967 

  特此公示。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01583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