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公告
时间:2014-12-26
项目名称: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
主要完成人:李俊清,宋国华,冯仲科,申国珍,包维楷,史明昌,杨旭煜,程艳霞,杜芳, 蒋仕伟,张玉波,康东伟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北京地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推荐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项目的重要技术创新点、项目推广应用情况及效果:
本项目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基于大熊猫-主食竹-森林相互共存、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面向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维持其进化潜力的需求,聚焦了保护网络构建、栖息地监测和修复等制约大熊猫生存的三个关键问题。开展了大熊猫核心栖息地-廊道识别与保护网络构建、栖息地立体监测与评价、森林植被恢复与保障等技术研究,突破了静态孤岛式保护的局限,攻克了栖息地监测周期长、偏差大、功效低、森林和主食竹更新复壮困难等难题。
本项目构建了大熊猫栖息地网络监测保护体系,应用航天遥感、UAV、GIS、GNSS等3S集成技术,配合自主研发的地面精测装备和技术,定点观测精度达亚米级,树(竹)精度达1%,生物量反演精度达15%,GIS空间分析有效挖掘大熊猫生境知识,潜在栖息地精度达84%。恢复了退化的森林和主食竹复层人工林生态系统,保证了竹苗成活率80%以上,森林提前5-8年郁闭,修复了大熊猫栖息地关键绿色走廊通道植被1000 km2,栖息地破碎化程度下降了15%,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增加了近10%。抑制了栖息地的进一步退化和破碎化,促进了大熊猫隔离小种群的迁移复壮,有效扭转了大熊猫衰亡和濒于灭绝的局面。
本项目共发表论文181篇,出版著作28部,授权7项发明专利授权及6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13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发布标准5件,获得经济效益26207.568万元。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关键技术的应用、示范,有效解决了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工作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对我国濒危物种乃至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知识产权类别 |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 |
授权日期 |
证书编号 |
权利人 |
发明人 |
发明专利有效状态 |
发明专利 |
一种亚高山地区大熊猫主食竹的恢复方法 |
中国 |
ZL 2011 1 0003170. 1 |
2012.8.1 |
1016576 |
北京林业大学 |
赵志江;康东伟;李俊清 |
法定保护期限内 |
发明专利
|
一种基于全站仪角距差分的定位变形监测技术 |
中国 |
ZL 2011 1 0164628.1 |
2013.3.20 |
1156549 |
北京林业大学 |
冯仲科;王春博;吴斌;姚山;刘德庆 |
法定保护期限内 |
发明专利
|
一种利用GPS RTK实现不可到达点二维定位技术 |
中国 |
ZL 2010 10119335.7 |
2013.3.13 |
1150910 |
北京林业大学 |
冯仲科; 姚山; 刘德庆 |
法定保护期限内 |
发明专利
|
一种基于高程等值线法量测树冠体积的方法 |
中国 |
ZL 2011 10164615.4 |
2013.6.12 |
1213780 |
北京林业大学 |
冯仲科;何诚; 姚山; 刘德庆 |
法定保护期限内 |
发明专利
|
无人机航空摄影遥感森林计测方法 |
中国 |
ZL 2006 10000857.9 |
2008.5.28 |
399755 |
北京林业大学 |
冯仲科;林宗坚; 姚山 |
法定保护期限内 |
实用新型专利 |
用于识别大熊猫栖息地植被的识别系统 |
中国 |
ZL 2011 2 0313934.2 |
2012.5.30 |
2223785 |
北京林业大学 |
张玉波;李俊清 |
实用新型专利 |
实用新型专利 |
中国 |
ZL 2012 2 0114957.5 |
2013.2.6 |
2692294 |
北京林业大学 |
张玉波;郭文霞;李俊清 |
实用新型专利 | |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
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1.0 |
中国 |
2011SR087577 |
2011.11.26 |
0351251 |
北京林业大学 |
|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
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评估软件V2.0 |
中国 |
2011SR090353 |
2011.12.5 |
0354027 |
北京林业大学 |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获奖项目名称 |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奖励等级 |
主要获奖人 |
授奖单位 |
松柏类植物的生物地理学和进化研究 |
2013年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类) |
一等奖 |
刘建全,毛康珊,赵常明,杜芳,李忠虎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技术研究与示范 |
2011年 |
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李俊清,宋国华,申国珍,任毅,桂占吉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 名 |
包维楷 |
性别 |
男 |
排 名 |
5 |
国 籍 |
中国 | ||
出生年月 |
1968-01 |
出 生 地 |
四川省 |
民 族 |
汉族 | ||||
身份证号 |
530123196801163338 |
归国人员 |
否 |
归国时间 |
| ||||
技术职称 |
研究员 |
最高学历 |
研究生 |
最高学位 |
博士 | ||||
毕业学校 |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
毕业时间 |
1999 |
所学专业 |
恢复生态学 | ||||
电子邮箱 |
baowk@cib.ac.cn |
办公电话 |
028-82890528 |
移动电话 |
13658088575 | ||||
通讯地址 |
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9号 |
邮政编码 |
610041 | ||||||
工作单位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行政职务 |
副主任/站长 | ||||||
二级单位 |
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
党 派 |
中国共产党 | ||||||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
2001-01-01至2011-09-03 |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对本项目的第3项科技创新有创造性贡献,该项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针对大熊猫栖息地退化灌丛植被的恢复问题,开展了深入的生态恢复理论与技术试验研究,发明了等高交错森林恢复技术和萌蘖更新调控补植技术并得到推广应用。发表SCI论文15篇,旁证材料:附件13-15。 | |||||||||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 |||||||||
声明:本人遵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对推荐工作的具体要求,保证所提交材料真实有效,且不存在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形。该项目是本人本年度被推荐的唯一项目。如有虚假,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并接受相应处理。如产生争议,保证积极配合调查处理工作。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声明:本单位确认该完成人情况表真实有效,且不存在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形。如产生争议,愿意积极配合调查处理工作。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 ||||||||
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
单位名称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
排 名 |
4 |
法人代表 |
赵新全 |
所 在 地 |
四川成都 |
单位性质 |
科研院所 |
传 真 |
028-82890967 |
邮政编码 |
610041 |
通讯地址 |
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9号 | ||||
联 系 人 |
单位电话 |
028-85350376 |
移动电话 |
| |
电子邮箱 |
wangzs@cib.ac.cn | ||||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贡献: | |||||
本单位在本项目相关科技任务申请、组织管理与实施过程中,积极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大熊猫栖息地相关生态恢复与多样性保育理论与技术研究,推动保护区建设与持续管理,付出大量心血,推动了项目的发展进程。在本项目的研究中,本单位主要针对大熊猫栖息地退化灌丛植被恢复问题,10年来(2000-2010)开展了深入的恢复理论与技术研究,发明了栖息地恢复中的2项关键技术(等高交错森林恢复技术和萌蘖更新调控补植技术),在四川茂县的土地岭熊猫走廊带建立了栖息地恢复试验示范应用区4500公顷,使土地岭走廊带森林从13%提高到60%,保存了乡土多样性及其林下箭竹资源;在宝顶沟保护区的实验区,通过试验示范,有效恢复重建了500多公顷多层次的阔叶林,对本项目的第3项科技创新有突出贡献。 本单位也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给项目实施大力支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为该项成果的取得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 |||||
声明:本单位遵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对推荐工作的具体要求,保证所提交材料真实有效,且不存在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形。如有虚假,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并接受相应处理。如产生争议,保证积极配合调查处理工作。
法人代表签名: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