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宁参加成都市灾后生态恢复和旅游业振兴对策研讨会
来源:生态中心
时间:2008-06-07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两周后,灾后救人工作告一段落,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提上日程。5月26日下午,成都市科技顾问团组织部分顾问及相关专家在四川(成都)两院院士咨询服务中心召开“灾后生态环境恢复和旅游业振兴对策研讨会”,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长吴宁应邀参加并主持了会议。
会上,各位顾问及专家根据自己的专业所长纷纷就灾后生态环境问题和旅游业的发展为成都市献计献策。在发言中,吴宁所长就水库与堰塞湖、生态恢复与环境治理、灾民安置与新城镇建设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指出,水库和堰塞湖安全已经成为余震中人们最关切的安全问题,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甚至整个川西地区修建水库都应该权衡重大自然灾害的威胁,目前地震已经对2000多个水库造成影响,这是否预示着我们过去对于水库的安全等级考虑不够?地震致使许多城镇的建筑几乎被完全破坏,搬迁和新建小城镇的任务将十分艰巨,合理规划和布局必须立即着手,不仅要修好房屋,更要建好环境。新城镇不可能安置所有的灾民,农村的建设应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川西平原地区,我们不能以建设新镇来挤占良田,保护好农田就是保护了农村灾民的根本。目前,随着全国人民的大力援助,许多新的安置点正在形成,但安置点的废水、垃圾甚至粪便的处理设施还没跟上,简易设备和实用技术还十分缺乏,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疾病的预防工作不容忽视。同时,此次地震使四川省的旅游业遭到了沉重打击,过去几年成都周边山区农村对旅游业的过度依赖也使农民的收入来源断绝,如何利用地震后的自然景观变化提前规划龙门山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提高农民的生产自救能力,是重振山区特色旅游业的重要步骤。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常常容易被人忽视而又容易发生的问题,许多工矿污染源还没有排查,三废处理设施是否会停运或泄漏,非环保的消毒剂正大量使用等等,这些都需要科技人员的及时参与,并予以指导。他最后指出,堰塞湖的形成将使周边的小环境发生改变,形成新的景点,大面积的滑坡和崩塌又造成植被的消失,这种沧海桑田式的变化其生态效应需要有一个较长期的定位监测,龙门山断裂带的地质、地理和生态研究还需要深入,否则人们很难解开大自然的诸多谜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