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序言1
发表日期: 2010-05-26 作者: 洪德元 文章来源:
打印 文本大小:    

本书通过对著名植物学家尔勒斯特.亨利.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于上世纪初留下的老照片拍摄地点的寻找,并在原来拍摄地点重新拍摄新照片后进行图像对比,真实地展现了中国西部百年的环境变迁,给人一种意料不到的惊奇和心灵上的震撼。

本书从环境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历史生态学的角度,采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了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灾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更重要的是,书中给读者留下的思考,启发人们对历史的尊重、对大自然应有的敬畏、以及提醒我们对子孙后代必须承担的责任。

难能可贵的是,为了完成本书的编写,已过花甲之年的著者印开蒲研究员,靠自筹经费,四下湖北、重庆,十余次深入四川西部高原。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还多次前往地震中心和堰塞湖地区,获取震后的图像对比。5年艰辛,坚持不懈,一处一处寻找,一张一张拍摄,终于为我们和子孙后代留下了这本具有历史意义的宝贵资料。当有人问及他为何能如此坚持完成此项工作时,他的回答却十分简单:“一是责任,二是爱好。”

印开蒲196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四川科学技术学校,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工作,从最初担任植物标本采集的见习员,先后做过实验员、绘图员等多项基础性的植物学工作。随后在已故生态学家刘照光先生的带领下,从学习描述植物群落样方开始,长期致力于我国西部山区资源开发、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并担任过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中心副主任,成为一名国内外有影响的生态学者。

印开蒲不是植物生态学科班出身,但遵循我国老一辈生态学家侯学煜先生关于“大自然是一部读不完的天书”的教诲,坚持野外考察50年,向大自然学习,向群众学习。作为一名生态学者,1978年8月,由他撰写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关于建议在四川建立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报告”,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为九寨沟的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当我们今天在这个世界自然遗产地看到那“水光浮翠,林岚倒映”的美景时,不要忘记他当年曾经为之奔走呼号。同年10月,他还撰写了“四川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及其造成的后果调查报告”,首次提出了四川森林采伐过度带来的生态危机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我国林业政策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曾两次获得“全国自然保护先进个人”称号。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再次向中央建议,应当“高度重视灾后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和保护”,又一次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他的这些建议,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亦体现了本书作者作为一名生态学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印开蒲继承了老一辈生态学家的许多特点:兴趣多样,知识面广。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就努力探索植物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是国内最早从事植物资源开发、国土规划、旅游策划并取得成绩的生态学者之一。这本图文并茂的《百年追寻》一书,便是他在新的领域内取得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成果。

我们在开创未来的同时,如何继承历史,是当代人值得重视的问题。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多少怀有一些感慨:一名科学工作者,只有将社会责任和个人爱好相结合,淡泊名利,才会心无旁骛地静下心来从事学术研究,才能获得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成果。

我很乐意并很荣幸地为本书作序。

                     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洪德元

                             二OO九年六月


电话:028-82890289   传真:028-82890288   Email:swsb@cib.ac.cn
邮政编码:610213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23号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5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