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吓重于捕食
来源:生态中心
作者:习新强
时间:2012-06-07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我们对食物链的简单认识。捕食者通过捕食猎物,降低了猎物的种群数量,从而减少了猎物对其资源的消耗,这就形成了生态学中著名的级联效应。然而,捕食者对猎物的影响却不仅仅体现在直接捕食上,捕食者的出现往往会改变猎物的行为,减少其取食时间或改变其取食习性。直接捕食而减少猎物密度而引起的级联效应被称为是密度介导的级联效应(density-mediated cascading, DMC),捕食者不改变猎物的种群数量,而通过改变猎物的行为从而引起的级联效应被称为是属性介导的级联效应(trait-mediated cascading, TMC)。例如,已有的研究表明,就蜘蛛-蝗虫-草构成的食物链而言。蜘蛛不但会减少蝗虫对其植物的取食时间,还会使得蝗虫转移活动场所,改变取食习性等。没有蜘蛛时蝗虫更倾向于在底层活动,取食营养价值较高的杂草,而当蜘蛛存在时,蝗虫更倾向于在上层活动,取食营养价值较低的禾草。
将捕食风险所引发的TMC 引入食物网理论,对于我们全面地认识食物网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学者对捕食者的这两种效应综合分析后发现TMC 往往比DMC 的作用更大。一来,被捕杀的天敌的数量往往极其有限,而所有的猎物面对天敌都有做出相应的策略以逃避捕食,这往往会影响猎物对资源的获取。以非洲草原上狮子-羚牛-草这个简单的食物链为例,狮子可以直接捕杀羚牛,降低羚牛的数量进而减少羚牛对草的取食,另一方面,狮子的存在会使得羚牛不得不提高警惕,时常奔跑来躲避狮子的捕杀。每年到了羚牛迁徙的季节,塞伦盖提大草原都会上演几只狮子追赶着一群羚牛疯跑的场景,几场追杀下来,只有少数体弱多病,或是年老体衰的羚牛会被狮子捕杀,然而狮子出现时,所有的羚牛都顾不得吃草,而要疯狂地逃跑以保全性命。二来,捕食者的恐吓作用往往也可以“吓死”一部分猎物或者降低猎物的繁殖能力,最近研究表明,在水族箱中,关在笼子里而不能与猎物接触的天敌蓝鳃太阳鱼(Lepomis macrochirus)和伟蜓(Anax junius)的幼虫仍然可以显著提高白颜蜻(Leucorrhinia intacta)幼虫的死亡率。上一段中提到的蜘蛛-蝗虫系统中,研究人员也发现假蜘蛛和真蜘蛛对蝗虫的死亡率有着相同强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