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在基层]崔建国:稻花香里说丰年
来源:综合办公室
作者:何奕忻
时间:2012-07-03
编者按:他们可能不是研究员,但却通过不断努力,让科研思路更加清晰;他们可能没有留过洋,但却随时关注国际科研前沿,让看待问题的眼光更加具有国际视野。他们可能还默默无闻,但他们会成长为研究所的未来。
为深入贯彻落实“走转改”活动精神,本网特别策划“青年人在基层”系列专题报道,旨在了解青年人的工作、生活以及思想,直击青年科研工作者“脱颖”之路。
科研路上的执着与坚持
村民对他从一无所知到亲切地称呼他为“崔青蛙”,他对当地从一无所知到熟悉每一条小道和方圆几里内的每一个池塘,这是兴趣的力量,也是坚持的力量。近日,本网编辑随央视记者奔赴四川省乐山市,一同体会来自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行为神经生物学课题组崔建国博士的野外科研生活。
与青蛙的不解缘
在乐山市某处山脚下的一农家小院角落,凤仙花开得正艳。崔建国从屋内走了出来,没有过多地寒暄,笑着问到:“先去看看试验设计?”
崔建国的试验设计与该地一种青蛙的竞争策略相关。谈到为什么要把青蛙作为研究对象时,“四年前刚来生物所时,无意中听室内一位老师说到此处有一种青蛙的鸣叫声音很特别。”崔建国说,“他一讲完,我觉得这个不错,于是就想研究一下,一来到此处,便被这种叫声吸引了。”
一呆便是四年。四年来,崔建国熟悉了这里的每一条小路,每一个池塘。不止如此,经过多年池塘边的测量、记录以及室内分析,成就了他一身特别的本领:能准确了解巢穴位置、估算巢穴大小,一眼辨别出青蛙雌雄,清楚地知道每一种蛙鸣声是在洞内还是洞外…在一个周围被植被完全覆盖的池塘边,记者想拍摄青蛙巢穴,崔建国看似随意地指向了几个方位。待植被拨开后,豁然露出了青蛙巢穴。
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国维在畅谈人生境界的时候说,第二境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经过几年的研究,崔建国的研究成果先后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并被Nature、Science等顶级刊物追踪报道。但说起这些,“哎,别提了。”崔建国显得并不是很感兴趣,“我现在只期望今年的数据能够让我有一些新的发现。”
一方面要做实验,一方面要满足央视的拍摄工作,我们的对话有一搭没一搭的进行。
晚上21点过,崔建国去开始他一天的实验了。晚上21点至次日凌晨2点的观测,这是他现在试验设计中每晚必须得进行的工作。
“青蛙在这个时间段是活动期,不坚持下去,就得不到结果。”他说。
看着他离去时瘦瘦的背影,我想到那句为伊消得人憔悴。
自由的科研环境很重要
此地夏季正是雨季。
我们来后第二天,雨就下个不停。望着屋檐下不断滴落的水珠子,“看来今天不能去野外拍摄了。”说完,他便和课题组组长唐业忠研究员去讨论他们的事了。
……
一阵吵闹声把我的注意力吸引过去。原来,他们正为这种青蛙落地时的动物行为反应而各执己见,一方有高速镜头记录为证,一方坚持自己的长期观测结论。
到争执终了,谁也没有说服谁。而在几天的同行中,这种争执是常有的事。
我对课题组讨论问题像是吵架一样的现象私下问了问他,“这样也行?”
“其实这就是我喜欢这个课题组的一个原因,课题组给了每个人自由发挥的空间,比较开放,观点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说服得了大家,拿证据给大家看。”
坦诚的环保主义者
“你这双鞋的鞋帮可能低了,踩到蛇的话就危险。我就是怕蛇,否则当初可能研究蛇去了。”行走在野外时,他半开玩笑却又坦诚地说到。
有一说一,这是崔建国的性格之一。当我们看到当地的一些池塘因为农村搞基本建设而穿上了水泥这层“衣服”时,“应该给村主任反映一下,继续这样下去青蛙都没地方住了。要不你们拍一拍,我们在电视上呼吁一下。”他对央视记者这样说到。
青蛙生存对环境条件要求很高,在几天的拍摄中,我们也发现,凡是污染过、或是被水泥修整过的池塘,青蛙均不会来此定居。
“之前选的试验点离现在这儿有一些距离,更靠近山脚,但这些年外来旅游人口逐年增多,人为活动太频繁,已经不太好观测,所以我将试验点移到了现在这里。”他无奈地说到。
“但当地村民挺注重环境保护的,真的是做到了和谐共存。”他的语气中有了一丝欣慰。
科研之外的他
他并不是只会做科研。
他羽毛球和乒乓球打得不错,去年获得了研究所乒乓球赛个人冠军。“你知道的,研究所像我们这样的研究人员很多,夏季基本在野外,冬天又得整理数据写文章。单位组织一点这样的活动,对锻炼身体、放松心情是挺有效果的。”
他是中科院创新促进会的一员,为促进学科交叉,与研究所青年共同进步,创新促进会与团委一起开展了“青年沙龙”活动。
“力量是有限的,影响或许也是微弱的,但不搞成形式,哪怕只促使了一个交叉,活动便是有意义的。”他说。
后面的话
蛙鸣对农业有着非常的意义,是庄稼丰收的象征。在科研的这块稻田里,有了他研究的蛙声一片,崔建国走得认真而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