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多样性保护与性状解析创新团队

蜥蜴多样性保护与性状解析创新团队

  创新团队负责人


齐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保护行为学和保护遗传学研究。入选中国科学院首批特聘岗位、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四川省第十三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现任中国动物学会动物行为学分会理事、中国动物学会生物地理学分会理事、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理事。
  团队定位

围绕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和青藏高原工程生态系统保护重大需求,以陆生脊椎动物关键类群-蜥蜴为主要研究对象,交叉融合进化生物学、基因组学、保护行为学、功能形态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优势,从物种、性状、行为三个层面系统研究蜥蜴多样性形成与演化格局,探明重要蜥蜴物种受胁机制并研发保护技术,揭示关键性状功能与调控机制,努力将团队打造成为蜥蜴多样性保护与性状解析领域国内一流、国际领先团队。

  研究内容及方向

(1)蜥蜴多样性形成与演化格局

聚焦物种形成和适应性进化前沿科学和技术问题,从全球和区域尺度系统研究蜥蜴多样性形成与演化过程,分析多样性形成格局与杂交、性染色体分化、极端环境适应的相互关系,分析性状和行为演化的历史和生态驱动因素,探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对蜥蜴多样性的影响,识别关键演化支系和关键区域。

(2)重要蜥蜴物种行为、遗传与保护

聚焦大耳沙蜥、贵南沙蜥、吴氏岩蜥等重要和特有蜥蜴物种精准保护需求,从行为学、遗传学、生理学多个层面,融合控制实验和模型预测系统开展保护行为学和保护遗传学研究,揭示物种时空分布规律、社会结构和繁殖模式,评估其行为生理可塑性和对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在此基础上识别关键致危因素,并研发就地、迁地保护技术。

(3)蜥蜴关键性状功能与调控机制解析

聚焦关键性状对蜥蜴物种生存和繁殖的作用与形成过程,从形态学、生理学、遗传学多个层面系统研究性状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揭示性状的变化与物种生存和繁殖的相互关系,探明性状结构和功能建成的遗传基础和分子调控机制,识别关键遗传调控元件和调控通路,在此基础上融合多组学技术研究性状发育的细胞和分子基础,并推进仿生应用。


  代表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2470506、沙蜥动态视觉信号运动伪装作用研究、2025-2028、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共和盆地沙蜥杂交起源的进化机制研究、2024-2027、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社会复杂性对沙蜥动态视觉信号进化的驱动作用、2023-2026、主持;

4.西藏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西藏珍稀濒危龙蜥物种保护生态学研究、2022-2024、主持;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快步麻蜥的谱系地理格局及其适应性分化的分子基础研究、2021-2024、主持; 

6.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自然保护地两栖爬行动物科考、2020-2024、主持;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数据缺失对基于超保守序列(UCEs)的系统树及分子钟分析的影响、2016-2019、主持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