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功举办贵阳“山地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的生活”国际论坛
来源:生态环境修复中心
作者:鞠佩君
时间:2025-07-07
(成都生物所部分参会人员合影)
2025年7月6日,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联合主办,贵州省生态环境厅承办,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协办的“山地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的生活”国际论坛在贵阳隆重开幕。论坛召集了七十余名来自中国、英国、巴基斯坦、不丹、尼泊尔、印度、孟加拉国、老挝等国的专家学者、政府代表及环保实践者交流研讨。
论坛旨在聚焦山地生态,共谋未来可持续发展。山地生态系统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5%,却孕育了85%的陆生脊椎动物和半数高等植物,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枢纽。然而,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全球山地生态系统退化速度远超低地地区,物种灭绝风险急剧上升。本次论坛紧扣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 13气候行动与SDG 15陆地生态),旨在搭建“科学-政策-公众”对话平台,推动跨国协作与创新实践,以期共同守护山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中外专家共议保护路径
开幕式上,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九三学社贵州省委主委杨同光,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长谭周亮,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执行秘书白马嘉措(视频致辞),英国驻重庆总领事李遥等嘉宾发表致辞,强调山地保护的全球意义。
论坛设立主旨演讲、技术研讨与专家对话三大环节。主旨演讲环节由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陈槐主持,他指出亟需强化对山地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并向与会嘉宾阐述了“碳湿地”这一重要碳汇生态系统类型。巴基斯坦前气候变化顾问阿希克·艾哈迈德·汗就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的生态保护经验作了专题分享;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吴宁深入剖析了中国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英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戈登·沃森详细阐释了生态修复与社区共管工作的实践案例。技术研讨第一环节基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验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中心副主任郝海广、贵州师范大学夏品华教授、茂兰保护区管理局余登利局长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李晟之研究员分别进行了案例交流。第二环节重点探讨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实践,来自孟加拉国、不丹、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的环保部门人员介绍了包括茂兰自然保护区、那加兰邦社区保护区在内的代表性案例,特别关注区域"碳湿地"在固碳减排中所发挥的重要功能。最终专家对话环节围绕山地地区,尤其山地湿地,生物多样性-气候-发展关联性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展开深入研讨。
发布《贵阳建议》,呼吁全球行动
闭幕式上,巴基斯坦气候变化部保护区基金董事会主席阿希克·艾哈迈德·汗宣读了《贵阳建议》,呼吁各国加强区域合作,凝聚起中国西南与喜马拉雅地区八国三大核心共识:山地是生命存续的“战略要塞”、保护与发展绝非“零和博弈”、协作是破解困局的核心钥匙。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陈槐对与会嘉宾表示感谢,并总结称:“山地保护需要全球协作,贵州愿与各方共同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我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本次论坛是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专题论坛之一。老挝科技和通信部副部长兼老中友好协会副会长赛萨纳·西提蓬、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研究员杨永平、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胜、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李晓飞、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乙引等嘉宾应邀出席本次论坛。论坛为全球山地生态系统保护搭建了重要交流平台,其成果将为西南山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