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发现颈槽蛇属一新种——螭吻颈槽蛇
作者:朴弋戈 时间:2020-07-07

 成都生物所丁利、陈勤研究团队与日本京都大学森哲教授课题组合作,于2017年在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采集到一种颈槽蛇,该蛇一直被当做九龙颈槽蛇(Rhabdophis. pentasupralabialis)记录。研究组从鳞被、半阴茎等形态学特征初步判断,认为其与九龙颈槽蛇及其他已知颈槽蛇属物种差异较大,对分类划分存疑。通过将该存疑种与16个已知颈槽蛇属物种的核基因cmos与线粒体cyt b片段系统发育关系比较,结合形态学数据,证实了之前该地区误认的九龙颈槽蛇应为新种的判断。研究组将其定名为螭吻颈槽蛇(R. chiwen sp. nov.),物种名源自中国古代传说神兽龙之第九子螭吻,其生性喜食火,用以突出该种进食萤火虫的食性特点。   

    

   

  图1  螭吻颈槽蛇Rhabdophis chiwen sp. nov. A侧面照,B腹面照)

    

  

 

  图2  基于cmoscyt b片段构建的颈槽蛇属部分物种的系统发育树,红色标注支系为螭吻颈槽蛇R. chiwen sp. nov. 

    

 文章描述了螭吻颈槽蛇(R. chiwen)的鉴别特征:(1)体背重褐色、棕褐色为主,背鳞通常有黑色的边缘形成散在的斑点和条纹,最外侧背鳞的黑色边缘常前后缀连于体侧形成一细而模糊的黑色条纹;(2)腹鳞151159枚,腹鳞中部多具黑色斑点,并可连成大片黑色,腹鳞外侧缘与最外侧背鳞常呈棕红色;(3)眼眶下具黑色斜纹,第2与第3上唇麟间多具黑斑,第5上唇麟上多具黑纹;(4)眼呈深卡其色,瞳孔黑色;(5)背鳞通体15行,除最外侧12行外均轻度起棱;(6)中等体型,成年雄性吻肛长404431毫米,成年雌性吻肛长409476毫米;(7)成年雄性尾体长比为0.2050.238,成年雌性尾体长比为0.1720.193

   

     图5  螭吻颈槽蛇R. chiwen正模细节图    

   

  图4  螭吻颈槽蛇R. chiwen半阴茎图

    

 颈槽蛇属多数种类以捕食鱼类、蛙与蟾等为主,部分种类捕食蚯蚓、萤火虫,该新种的发现增加了捕食蚯蚓与萤火虫的颈槽蛇种类。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捕食习性的蛇在四川西南部均有分布,这对今后研究颈槽蛇属食性转化、种群扩散、物种形成的过程奠定了重要的研究基础。至此四川分布记录颈槽蛇6种,全球28种,该新种的发现对四川西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作用,提升了我国颈槽蛇属的多样性。

   

  图3  螭吻颈槽蛇R. chiwen进食萤火虫幼虫

 本报道研究成果以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Rhabdophis Fitzinger, 1843 (Squamata: Colubridae) in Southwestern Sichuan, China”为题在国际两栖爬行动物学期刊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上发表。该论文第一作者为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朴弋戈与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陈泽柠,通讯作者为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丁利副研究员和陈勤助理研究员。该跨国团队还对颈槽蛇属特殊的防御器官颈腺的毒成分的来源再利用和转变、颈腺的防御系统的进化过程和多样化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

 原文链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