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物所赴地震灾区开展农村污水处理调研
时间:2008-12-18

    为做好地震灾后灾后科技试点工作,2008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刘刚副研究员、廖银章研究员、闫志英助理研究员和郝纯博士一行4人,与参与有关房屋建设设计的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的罗谦教授一同前往彭州市通济镇黄村与小鱼洞镇太子村等灾后重建的居民点、试验点,对灾后统规统建集中居住点与统规自建的农房建设及配套设施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在彭州市科技局负责人的带领下,专家组深入两种类型的灾后恢复重建新农村的建设现场,与农民、施工人员、建设工人进行了深入座谈。发现目前在灾后重建中,多数农民对提高建设房屋的抗震性和坚固性有了新的认识,高度重视房屋质量和抗防震问题,但对相配套环境治理工程的建设,还不够重视。除了通济镇黄村作为科技部与四川省灾后重建新农村科技试点建设的居民点外,多数统规自建的农房几乎都是“有上水无下水”,即没有规划建设废水与生活垃圾的环境卫生处理与处置设施。农民普遍认为,环境污染不是他们一家一户造成的,在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不愿意建设相应的废水与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设施。
    针对这种状况,如不及时纠正,将会导致地震灾区的新农村建设,重新回到农村生活废弃物造成农村与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双重威胁的老路上去,重蹈“先发展,后治理”的覆辙。为实现党中央在恢复重建中要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的要求,实现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目标,专家组经过实地调研,决定集成国内外先进、实用技术,开展农村相对集中居住区与分散居住户的废水处理与居住环境建设示范。并根据彭州市科技局的建议,选定了示范点。
    专家组调查了示范点现场的地势、地形,询问调查了当地常住居民和计划接待的游客数量、居民生活习惯和每天用水量等。为进一步进行示范废水处理与环境建设方案设计提供了依据。在座谈中,彭州市科技局舒局长还对示范工程建设提出了 “技术先进可靠、投资成本低、运行成本低”的要求。
    通过本次调研,项目组详细了解了当地污水产生量、水质类型、污水排放方式,初步确定了适合污水处理的工艺方案,对推进下一步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农业中心)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