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菌剂研制及其在炼油与印染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通过四川省科技厅鉴定
来源:科技处 时间:2007-05-18

  2007年5月16日,由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周孟林主持,在成都组织有关专家,对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环境微生物菌剂研制及其在炼油与印染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成果进行了鉴定。
  该成果是在国家863计划及四川省重点攻关项目支持下完成的。课题组根据国家水污染防治重大战略需求并瞄准国际环境生物技术研究前沿,针对炼油废水、印染废水,以环境微生物菌剂研制、生产与应用技术研究为重点,以传统微生物学技术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手段,从高效菌选育及其降解特性与功能基因研究、菌剂研制与生产技术开发、菌剂应用技术研发与工程三个方面展开了系统研究,形成了高效菌种选育——菌剂研制与生产——菌剂应用的研发模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快速选育环境功能菌及改造菌种的方法,获得了156株高效降解菌,其中10株菌降解效率比已报道的相关高效菌提高30%以上,获得了7个降解酶基因并验证了其功能;首次提出“特殊菌+综合菌”模式实现耦联代谢提高降解污染物效能的菌剂构建理论,研发出4个品系的9个菌剂,并对菌剂产品及其应用进行了安全性评价,通过高密度发酵技术和长效保存技术的研究,降低了菌剂生产成本,完成了300吨/年的菌剂生产基地的建设,产品综合性能优于国外同类菌剂。在菌剂应用技术与处理系统微生物种群调控研究方面,创立了“高效微生物+生物模块”工艺技术路线,极大提高了废水生物处理系统效能及抗冲击负荷能力,使系统抗冲击负荷比传统方法高3倍,完成了1个生物强化处理炼油废水中试研究与2个“菌剂+生物模块”的炼油、印染废水生物强化处理示范工程,可降低废水处理建设成本与运行成本各30%以上,COD、氨氮、色度去除率各提高20%、40%及40%以上,处理出水达标排放并部分回用,并首次实现生物模块与菌剂和助剂相结合的废水生物强化处理系统的微生物种群优化调控。通过菌剂的批量生产和示范工程的推广应用,实现了菌剂在重点行业废水治理中的高效、经济、安全应用,为菌剂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设计与运行依据,产生了较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以孙铁珩院士为首的鉴定委员会,认真听取了课题组的报告,审查了有关资料,实地考察了示范工程,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对该项成果进行了认真的剖析,认为其研究目标明确,技术路线和方法科学合理,资料翔实,数据可靠,结论准确,在环境功能菌快速选育及菌种改造、菌剂构建和环境微生物高密度发酵技术、提高生物处理系统抗冲击负荷能力、废水处理微生物种群优化调控技术、环境微生物制剂长效保存技术等方面具有创新性。成果总体上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在炼油废水的石油降解菌剂、印染废水的PVA降解菌剂与微生物处理模块的结合应用方面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
  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建设厅、四川省环保局以及中国科学院资环局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