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生产燃料乙醇”项目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
来源:微生物中心 作者:赵海 时间:2006-07-03

  2006年7月30日,国家科技部高技术司在成都科华苑召开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验收会,成都生物所承担的“生物燃料油技术开发”项目中的重点课题“甘薯高效低能耗贮存技术与高效燃料乙醇转化技术研究”顺利通过验收,并获得与会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朱俊生、国家科技部高技术司交通能源处处长李宝山等相关领导出席了本次验收会。项目合作单位中科院广州能源所、中国林科院、四川大学、四川古杉油脂有限公司等的相关科技人员参加了验收会。验收专家组由“十五”“生物燃料油技术开发”项目总体专家组成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王孟杰教授、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朱俊生主任委员、中国林科院王涛院士、中国生物质能技术开发中心袁振宏秘书长、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吴创之所长、首都师范大学杨秀山教授、天津大学陈冠益教授、山东理工大学易维明教授、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吴国江博士、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陈放教授等组成。 
  在验收会上,专家组成员详细听取了课题负责人赵海研究员所做的工作汇报,认真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质询和评议。专家组对本课题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认为该项课题圆满完成了计划任务,同意通过验收。
  本课题以甘薯为原料发展燃料乙醇,可促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减少甘薯资源的浪费,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课题采用离子对抑制与离子对耦合解抑制相配合,实现了对甘薯块根中淀粉的高效低能耗保存,且对后续的乙醇发酵无影响。淀粉保存率92%以上,常温保存期在四个月以上,加工保藏费用低于切片干燥加工技术,为甘薯原料的长期、稳定、经济的供给提供了一项新的技术选择。同时,筛选出高效高浓度乙醇发酵酵母菌株2株—y-1和y-5,确立了其水解酶谱的特征标记,有利于该菌株的知识产权保护,并对进一步研究酵母耐乙醇与高浓度乙醇发酵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出高效乙醇发酵促进剂与相应的菌株配合,实现了高效高浓度乙醇发酵:乙醇浓度达18%,发酵效率达92%,发酵时间为55~65小时,其综合指标居于国内领先水平。此外,研究的运动发酵单孢菌ZYL-1及其快速乙醇发酵技术,在实验室规模下,可使大米、木薯、甘薯的原料发酵时间大大缩短。 
  专家组还就课题组下一步如何更好地深入开展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集成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中国生物质能技术开发中心袁振宏秘书长主持此次验收会。成都生物所科技处范晋陵处长和张咏梅副处长出席了验收会,并代表研究所对科技部和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我所科研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