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项目顺利通过科学院组织的项目验收
时间:2005-05-10
“岷江上游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试验示范”(以下简称“岷江项目”)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中科院“西部行动计划”五大试区重大项目之一,同时也是中科院与四川省院地合作重大项目。2005年5月9日,该项目顺利通过了由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会同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在北京组织的专家验收。
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联合成都山地所、植物所、动物所、昆明植物所、西双版纳植物园、四川省林科院等多家单位共同承担。通过项目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常年在环境条件艰苦的岷江上游地区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该项目以提高制备覆盖率和减少水土流失为目标,针对岷江上游生态退化的关键问题,根据不同地带的生态系统特点,以首次提出恢复系统和保障系统二元系统构建为核心开展试验示范研究。在高山-亚高山、中山和河谷等不同地段建立了20个规模化试验示范片(块),其中完成核心示范区207公顷,试验示范区1360公顷,辐射推广1984公顷。建立了极具推广价值的生态恢复模式与技术体系,取得了明显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该项目建立了针对多种退化类型的流域恢复模式,形成了干旱河谷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中山低效林改造与生态功能改善、亚高山快速恢复与林草交错区植被恢复重建以及干旱河谷区灾害综合治理等技术,提出了岷江上游生态恢复试验示范综合效益评价方案、量化指标和区域推广规划,初步形成了流域生态恢复综合配套技术体系。
同时, 该项目针对岷江上游的生态环境,筛选出适合该地区生态恢复用苗木,并总结出一套实用性强的苗木快速繁育技术体系与规模化生产技术,引入和筛选了乡土阔叶树种,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物种上取得了明显进展。建设了总面积14公顷的苗圃,初步筛选出较为适宜的35种树种,生产苗木120余万株,并推进了红豆杉规范化栽培技术的发展。提出并建立了植被恢复的“复式镶嵌群落配置模式”及相应的迹地恢复群落配置技术。
此外,该项目还加强了相关基础研究工作。以人工恢复和自然演替的比较生态学为重点,在景观、系统(群落)以及物种和分子多个层次上研究人类活动对植被格局的影响;分析了自然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响应的主要生态学过程以及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的生态学过程;探讨了关键种群对环境胁迫(包括人为胁迫)的生长响应的自然调节以及适应;研究了植物对环境胁迫响应的遗传多样性以及相关分子机理。
![]() |
项目负责人吴宁研究员做报告 |
同时,通过岷江上游景观结构、山区自然、人文互动过程的研究,对岷江上游进行了生态区划。
项目执行4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19篇,专著3部;申请专利1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同时,通过该项目的执行,对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共培养研究生94名、博士后1名;16人获得省级奖励或者先进称号,7人晋升高级技术职称,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培养了一支不可替代的以青年科学家为主的科技人才队伍。同时,该项目还通过与地方的合作,为地方培训人才3000余人次,形成了一支“用得上、留得住、叫得响”的乡土人才队伍,提高了民族山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5月9日的验收会上,由中科院植物所陈伟烈研究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黄鼎成研究员、中科院寒旱所丁永建研究员、内蒙古大学刘钟龄教授、华东师大王开运教授、国家基金委柴育成研究员、院生物局康乐研究员、院计划局吕永龙研究员、院资环局陈泮勤研究员等组成的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吴宁研究员所做的项目执行情况汇报及陈庆恒研究员、刘庆研究员、潘开文研究员以及涂建军博士所做的课题执行情况汇报。专家们对项目组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在岷江上游这样环境艰苦而学科积累相对较差的条件下取得了如此具有显示度的工作非常不容易,为我国西南山区的生态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范。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