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的生态学过程及其信息系统研究”项目通过鉴定
时间:2004-07-28
成都生物所在“非典”疫情蔓延时期,一手抓防治,一手抓科研。近日,“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的生态学过程及其信息系统研究”课题通过了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主持的成果鉴定。专家认为,该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7年以来,成都生物所科研人员在长江上游地区开展了“长江上游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基础研究”,“不同类型采伐迹地关键种群恢复技术途径试验”等多项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的生态学过程及其信息系统研究”。该研究以我国西部地区具有重要“生态屏障”作用的亚高山针叶林为对象,首次将GIS技术应用于中国西部亚高山针叶林生态学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可扩展的、可以快速查询的中国亚高山针叶林地理信息系统;绘制了18幅中国西部亚高山针叶林主要树种分布图(1:350万),并对亚高山针叶林进行了界定,有利于全面了解我国亚高山针叶林的主要植被类型、分布、生态环境及群落结构等特征。首次比较系统地开展了有关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的生态学过程研究,对于认识人工针叶林的恢复过程和机理,完善和发展恢复生态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针叶林的恢复重建工作奠定了科学基础;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有关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方面的专著;完成论文35篇,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20篇,待发表论文15篇;同时针对人工林恢复过程的生态学规律和特点,试验和总结出适宜于该区域亚高山针叶林恢复的技术体系及措施;推广针对亚高山针叶林采伐迹地人工恢复的“复式镶嵌群落配置模式”恢复技术,累计面积达15000亩。在研究与试验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培训群众1000余人次,有力推动了“三大工程”建设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鉴定组专家认为,该研究目标明确,技术路线和方法科学合理。资料翔实,数据和结论可靠。该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西南亚高山地区针叶林的恢复重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