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4.20”地震震后考察实录
来源:科技处 作者:陈钧杰 时间:2013-05-06

“你们一定要注意安全!”4月26日早上7:00,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抗震救灾专家小组出发前,赵新全所长看着大家,关切地说到。

 在芦山“4.20”地震发生后,研究所迅速响应白春礼院长的号召,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迅速成立了抗震救灾应急小组并组织了以刘庆副所长为组长的抗震救灾专家小组,在余震持续不断的情况下奔赴灾区,进行灾区现场调查工作,评估地震对灾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水环境等造成的影响,通过实地踏勘为下一步开展生态环境规划编制、提供科学支撑奠定基础。
刘庆副所长、潘开文研究员、吴彦研究员、石福孙、胡军华、程武学、陈钧杰、科学时报社记者,余纪平师傅、刘苏扬师傅一行10人整装待发。
早上8:56分,顺利到达雅安,与雅安市科技局取得联系。在灾后重建工作还未完全开展之际,我所将从受损生态系统快速评估角度出发,获得第一手科学数据,为重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9:57分,逐渐接近震中区域。现场踏勘第一个地震滑坡迹地点,现场讨论受损指标标准。
               

10:23分,到达芦山县城,实地踏勘农房受损情况。

10:49分,与芦山县科技局领导汇合,在芦山县抗震救灾指挥部调研最来自第一线的最直接的需求。

11:42分,一路西行,向震中地区进发。原本的飞石路段,公路建设对当地脆弱自然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12:11分,到达宝山县城,与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洽,商讨当地震后恢复具体措施。该保护区初步预判约7.5万亩受损严重,主要分布于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南段。

13:04分,根据从保护区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向灾情严重的地区进发,一路上滑坡点逐渐开始密集分布。

13:17分,北纬30.41度,东经102.82度,开始典型迹地调查,海拔1000m,受损区域约4000平方米。梯田等在震区内人与自然犬牙交错带分布的人为活动影响区域,突出的表现了灾区人地矛盾的问题。

13:33分,滚石迹地调查,边调查边不断有落石飞下。刘庆副所长、潘开文研究员在调查。

14:00,野外午餐,用刘庆副所长课题组程武学博士连夜赶制的GIS数据图定位,为下午的调研做准备。

14:50,山体松动,滑坡迹地上约0.6km²杉木倒伏。

17:00,由于余震不断,塌方严重,一路拥堵,到达宝兴县城。

17:43,冲过飞石路段,高速而又细小的石子将两辆考察车前挡风玻璃打裂。

21:15分,一路拥堵后返回雅安,立即展开讨论。入夜,23:30,讨论结束,紧张的考察告一段落。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