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李家堂同志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发表日期: 2023-06-21 作者: 文章来源:
打印 文本大小:    

 

表彰现场

  202362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组织召开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会议表彰了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李家堂研究员以优秀的政治品格、牢固树立的高标准意识和率先意识,带领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团队在动物学基础研究领域中实现新突破,他理想坚定、胸怀祖国、治学严谨、为人谦逊,在科学事业的探究过程中孜孜不倦,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被中国科学院授予 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李家堂同志作为获奖代表,现场参会并接受荣誉表彰。 

    

  附件:李家堂同志先进事迹 

  一、胸怀祖国、政治坚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科学家,李家堂始终保持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时刻以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他在《入党志愿书》中写到作为新世纪的一名大学生,我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党走在一起,尽最大的努力,发出自己的光和热。入党20余年来,他一直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在求学期间,他攻坚克难、潜心专研,一直秉持着将自己的科研与国家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忘科研使命。工作以后,他建立了一支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团队,全力助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美丽中国建设等国家战略。 

  成长为博士生导师以后,李家堂对自己学生说要将自己对科研的兴趣转化为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将个人的学术理想与国家命运、民族强盛、人民福祉融在一起,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忘国家使命,勇扛国家重任。他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但倾心传授系统与进化生物学的知识,也非常注重科学管理两栖爬行动物自然资源的实践意义。在学生们的眼里,李老师是课题导师亦是人生导师。他严格要求、谦逊和善的品质,平易近人、亦师亦友的风范,深深感染并温暖着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他培养的博士生吴威和彭长军分别荣获了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和院长特别奖。 

  经过多年的党性锤炼,2019年至2022年期间,李家堂被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领域第二党支部选举为党支部书记。在担任支部书记期间,李家堂始终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支部的第一任务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组织开展走好第一方阵 我为二十大做贡献专题学习、对标使命定位 明确努力方向学习研讨活动等,引导党员、职工对标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坚守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 

  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突出的工作业绩赢得了同事们的好评,多次荣获成都生物所和成都分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2年,他带领的党支部被成都生物所党委命名为四强党支部。 

  二、爱岗敬业、勇于担当,把科技自立自强扛在肩上 

  李家堂始终牢记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岗位就是一份责任,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努力工作,牢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的使命担当,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带领党员、职工上下一心、团结奋斗,努力为研究所的改革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2010年,李家堂来到成都生物所工作,建立了一支具有创新性的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团队,围绕动物多样性演化与保护,在生物多样性全球分布格局及物种环境适应机制方面,开展了系统性、前瞻性的系列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国合重点、面上基金,科技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课题级和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专项课题级等多个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 

  李家堂带领研究团队每年在野外工作两个月以上,年均采集两栖爬行动物标本超1200号。以此为基础,扎实开展了水游蛇科等类群的生物地理学研究,阐明了印度-欧亚”“欧亚-北美地质板块历史变化对物种分布格局的影响,充分认识了蛇类大尺度时空分布的宏观格局。进一步从微观角度揭示了蛇类对高原、森林以及海洋等环境适应的微进化过程,并解析了体色多态性与蛇毒等蛇类特殊性状的演化机制。 

  他牢牢树立高标准意识和率先意识,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2022年,团队成果温泉蛇适应高原极端环境研究得到《科学》杂志新闻栏目、中央电视台等报道,树蛙科树栖适应性机制研究成果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刊》封面文章发表。20236月,团队在《细胞》上发表了文章“Large-scale snake genome analys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vertebrate development”。研究人员基于大规模多组学技术与基因编辑等研究手段,全面揭示了蛇类起源及特殊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三、守正创新、传承接续,深耕基础研究领域 

  李家堂师从两栖爬行动物学家赵尔宓院士和进化遗传学家张亚平院士,在两栖爬行动物形态学、区系与分类学、遗传演化方面开展研究。首次全面构建树蛙科物种分子系统关系,并描述新属刘树蛙属,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分子系统与进化》;在随后的博士后研究中,以树蛙科物种为例,揭示了印度次大陆和欧亚大陆板块间的生物扩散过程,研究论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并被“Nature China”评为研究亮点。 

  来到成都生物所以后,李家堂传承并有力推动了由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学奠基人刘承钊院士最初创立、已有85年历史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的发展。该标本馆目前已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综合研究和科普展示平台。 

  工作十余年来,李家堂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并列)发表树蛙科新属2个、两栖爬行动物新种10个;在Cell(《细胞》)、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3篇)、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分子生物学与进化》)、National Science Review(《国家科学评论》)、Genome Biology(《基因组生物学》)、Cell Reports(《细胞通讯》)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编著《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第三卷·爬行动物》(副主编),助力《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召开;编著《世界后棱蛇》(待出版)。 

  四、重视合作、广泛交流,努力提升学科学术影响力 

  作为国内唯一两栖爬行动物学SCI期刊《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的编辑和编委,李家堂兢兢业业,努力提高杂志知名度,先后与来自世界各地共计23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学者开展文章通讯;他还担任了《动物学研究》副主编、《创新》编委,是《国家科学评论》学科编辑组成员。 

  他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科学院院士、得克萨斯州立大学David Hillis,巴西圣保罗大学Hussam Zaher等教授开展实质合作研究,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国际访问学者项目、国际伙伴计划对外合作重点项目等资助;应邀在第八届世界两栖爬行动物学大会和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等会议作大会报告。 

  李家堂还担任了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和四川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获得了国家优秀青年基金”“第六届中国动物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成都市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先进个人等称号。 

  经过多年累积,李家堂同志已成长为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学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他带领的团队已经发展成为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团队,在物种多样性、时空格局与演化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传承、拓展并推动了两栖爬行动物学学科的发展,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美丽中国建设等国家战略。 


电话:028-82890289   传真:028-82890288   Email:swsb@cib.ac.cn
邮政编码:610213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23号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5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