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一生都忘不掉的研学旅程:重走院士路 在峨眉山听取蛙声一片
时间:2019-08-06

  在下雨天,穿过山间小道,找寻各种蛙类的踪迹;在深夜里,登上寂静山林,听取仙琴蛙的鸣叫……这不是书中才有的诗意生活,而是一场一生都忘不掉的研学旅程。

  7月29-31日,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主办,中国青年旅行社和智学乐研教育协办的“重上峨眉山,重走院士路”公益科考活动在峨眉山举行,得到了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极大支持。

蒋珂老师与9位同学合影

  此次活动共有9名同学参加,他们用三天时间,重走了17年前赵尔宓院士的科考路线,而这次活动的带队老师正是当年的小队员之一——蒋珂,他目前任职于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从事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学研究。

  17年前:从赵尔宓院士手中接过交接棒 

  2002年,成都市科技局与成都日报社联动,推出“与院士手拉手”活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赵尔宓教授与研究员吴贯夫一起,带领23名中小学生赴峨眉山进行野外科考。

  当时还是初中生的蒋珂,凭借着在成都动物园蛇馆帮忙养蛇的经历,以及初中生物竞赛的成绩从300名学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科考队的小队员之一。

  “这是我一生都忘不掉的旅程,到现在都记忆犹新,可以说每一分每一秒我都能回忆下来。”蒋珂老师告诉小编,最忘不掉的是两位老先生对科学的执著和对学生的关爱。当时两位老先生都已有70岁左右的高龄,但仍然不遗余力地将所知所学教授给他们,深夜里还会给有兴趣的同学“开小灶”,教授处理标本、保存DNA样品的方法。在整个活动结束后,还留下了自己的通讯地址,以便大家时常联系。

  这次活动影响了很多人,其中有三名学生后来都直接或间接从事了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其中,薛飞,后来考上赵先生的研究生,从事蛙类听觉研究;吴耘珂,考入哈佛大学,从事两栖动物的研究,现在在康奈尔大学与美国农业部联合实验室工作。

蒋珂老师正在讲解蛙类的鉴定方法

  另外一名就是蒋珂,17年来,长期跟随赵先生学习,一直在两爬学的路上前行。在此期间赵先生时常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与他联系,并邮寄资料供其学习参考,吴先生也几乎是每个周末都邀请几位同学来听他讲授专业知识、野外经历、学习经历等。

  这样的倾囊相授,让科普的种子在蒋珂的心里生根发芽。这些年来,他从赵先生手中接过交接棒,开始了自己的科普之路。目前已经完成4~5篇科普文章,主持翻译了一本科普书籍《蛙类博物馆》,还有一本《蛇类博物馆》正在翻译中。平时去博物馆玩,也会主动担当讲解员,给有兴趣的小朋友讲解相关知识。他说:“这是一种情怀,看到对两栖爬行动物感兴趣的人,我就很想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他们。” 

  17年后:传承科普精神,完美重现当年景象 

  昨年,正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立60周年,所里在整理赵先生的生平事迹时发现了当年的这个活动,而蒋珂也是在昨年来到所里任职的,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决定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举办此次“重上峨眉山,重走院士路”公益科考活动,将赵先生的科普精神传承下去,点燃更多小朋友的科学梦想。

  此次活动的路线与当年一模一样,连所见所闻也几乎相同。29日晚,同学们穿起雨衣雨靴,带上装备,走入雨幕下的峨眉山清音阁,找寻各种蛙类的踪迹。绿臭蛙、合江臭蛙、棘腹蛙、峨眉林蛙、中华蟾蜍、峨眉树蛙、峨眉髭蟾……一路上,收获不少,蒋珂老师每见到一种蛙都会停下来耐心讲解,闻一闻、摸一摸,再辨别一下雌雄,这是在城市里从未有过的经历。

同学们在寻找龙洞山溪鲵

  30日下午,同学们经历了17年前同样的遗憾。穿过泥泞的乡间小道,踏入龙洞河中,仔细翻开一块又一块石头,都没有看见龙洞山溪鲵的影子,“当时我们也没有找到”蒋珂老师说,“因为附近人工饲养的虹鳟鱼逃逸入侵,所以现在龙洞山溪鲵几乎绝迹了。”蒋老师借此机会,给同学们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就像当年两位老先生做的那样。

  晚上,大家徒步来到海拔1500米的周明山山腰,倾听仙姑弹琴蛙的鸣叫,“嘎嘎嘎叫的就在洞外,咚咚咚叫的在洞内,声音越好听说明洞越深。”听了还不够,蒋珂老师穿着运动鞋就跳下水潭,为同学们捉了一只来,全方位讲解这只“小仙姑”。

  其余的时间,同学们当然也没闲着,时刻都沉浸在两栖爬行动物的知识海洋里。蒋珂老师打开沉甸甸的行李箱,拿出“祖师爷”刘承钊院士民国时期的科研日记、论文、手绘图等真迹,还有几十种蛙类的标本、资料、显微镜等,在宾馆大厅开启生物课堂,教授蛙类的鉴定方法、特征、蟾和蛙的区别、峨眉髭蟾胡子的作用、峨眉角蟾蝌蚪“口漏斗”的作用等相关知识。

  当然,也少不了“开小灶”这门祖传的课程,有一天甚至为两位同学讲到了深夜12点过。对于这种执着,蒋珂老师说:“小朋友的求知欲很强,他们还有很多想了解的东西,但限于时间和行程的安排,没有办法一一跟他们讲解讨论,我给他们留了电话,如果有时间,也可以来找我一起学习。”

  学生说:与以前的研学很不一样 

  会一直朝着两爬的方向努力 

  在此次参与研学的9名学生中,有6名同学来自成都市棕北中学,他们是该校基地班的初一学生,平时的生物成绩就在班里名列前茅。

  “与平时纯听讲解的研学不同,这次自主能力、独立程度都有很大提升,有很多实践方面的东西,比如抓青蛙、辨别、解剖标本,”棕北中学初一5班的贺彦搏同学说,“以前以为研究员的科研活动会有安全保障,现在才知道他们是靠自己一步步独立走下来的,很敬佩!”他还表示,这次活动让他对两栖爬行动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以后还会与蒋老师继续联系,也会常去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学习。

  他的妈妈廖艺斐女士也提到:“很明显感觉到儿子有很大的收获。”并指出这次研学与学校、培训机构的研学活动有很大的不一样,不仅人少,而且老师更专业、细心,很有社会责任感,尤其是老师所讲述的科研经历,激发了孩子的学习激情。

同学们正在发表活动感言

  还有一位准大学也在本次研学的队伍中,他叫李茂良,毕业于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从小就喜欢两栖爬行动物,家里收藏的两栖爬行类图鉴、文献、科普书籍,甚至都被压弯了书架,其饲养过的龟类、蜥蜴类、蛇类等动物超过20余只。

  “之前从未参加过这样的野外活动,现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蒋珂老师详细的讲解,对我帮助很大”他在活动最后表示,会一直朝着两栖爬行动物的方向努力,并借用刘承钊院士的话:“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的两栖爬行动物,使我忘掉所有的艰难与险阻。”

  据了解,李茂良目前已被华中农业大学生物科学系录取,该校生物学学科是华中农大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在第四次全国学科评估中,与另外4所大学并列第四名。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科学传播主管张轶佳告诉小编,以后这样的活动将会继续举办,同时开发更多创新性的研学课程,让高端的科研资源科普化,普惠更多的小朋友。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