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封面新闻》“消失”百年的物种再次被成都科研人员发现 这次,它拿回了自己的中国“户籍”
发表日期: 2020-06-29 作者: 文章来源:
打印 文本大小:    

   

  植株照片 

  封面新闻记者 杨晨 图片由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提供 

  近日,成都生物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领域科研人员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taxa》上刊发论文,发表了一种隐世百年后再次被发现的植物物种“Aeschynanthus monetaria”,科考人员也为其首次拟定中文名贝叶芒毛苣苔。 

  据悉,该物种于1912年被采集记录后一直“消失”在世界植物学家的视野里。这是该物种在百年后重新由我国科学家发现并补充描述,并且首次证实只存在于我国西藏自治区的墨脱县境内,纠正了产印度的错误记录。 

   

  该物种生长的大环境 

  于雅鲁藏布江河谷发现 

  依附枯树花朵下垂长约4厘米 

  沿着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南季风源源不断地把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输送到青藏高原内部,进入到雅鲁藏布江水系分布的各个地区,使得西藏地区的降水由东南往西北递减。 

  因此,在中国藏东南地区,由印度洋来的暖湿气流通过雅鲁藏布大峡谷,在东喜马拉雅山南坡带来丰富的降水,将通常分布于北纬24°的热带往北推移了5°。 

  这样的水热条件滋润了多种植物的生长,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群落类型,使得该区域呈现同一座山拥有从热带雨林到冰川的全部景观,成为植被生态研究的重点区域。2015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来到此进行生物多样性与植被考察,采集了3000余号植物样本。 

  附近村落不多,一个村庄不过几户人家。科考队员们背着睡袋,晚上休息时大多暂住村民家中打地铺甚至野外露宿。某日,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科考队员们走小路往下一个目的地进发时,发现了之前并未见过,附生于枯木上的植物。 

   

  科研人员野外科考时在当地村民家打地铺 

  “很漂亮,花冠长约4厘米,花量较多,从干枯的树枝上下垂,在茂密的季雨林里格外显眼。”被花朵吸引后,成都生物所研究人员胡君一行走近对该植物形态等作了初步判断,认为系苦苣苔科,芒毛苣苔属。“当时只觉得前所未见,便采集了标本,并在周围进行巡查还有没有同类。”但在此后,大家都并未在其他地方发现该物种。 

   

  植物细节手绘 

  与中外数据库的芒毛苣苔属标本进行比对 

  发现该物种上次“现身”已在百年前 

  科研人员参与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需要整理近年来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资料,对该悬而未定的苦苣苔科标本重新进行了比对研究。在整理藏东南地区野外考察采集的植物标本过程中,发觉这株采集于中国墨脱县雅鲁藏布江沿岸湿润森林,附生于枯木的芒毛苣苔非常“与众不同”。 

  芒毛苣苔属是苦苣苔科的一个独特的属,约140-160种,主要分布于东喜马拉雅山脉到东南亚,一直到印度尼西亚。在这个属中,大部分种类是附生在湿润森林大树上或石头上的亚灌木。 

  这株特殊的芒毛苣苔以圆整规则酷似贝壳模样的叶子有别于其他小叶类型种类,同时其花梗、萼片、花冠等器官覆盖有短腺毛也比较特殊。 

   

  邱园标本馆馆藏标本Aeschynanthus monetaria 

  “但我们比对了国内资料库里30多种植物标本,并没找到同类型。”科考人员发现,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中国高等植物》,特别是有关东喜马拉雅地区的植物区系资料(《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维管束植物区系》、《雅鲁藏布大峡湾河谷地区种子植物》、《西藏植物志》)等中均未记载,以往出版的中国苦苣苔科所有资料中,也没有对该种进行任何记录和描述。即该物种与国内已经记录的所有芒毛苣苔种类均不符合。 

  遂研究人员又将搜寻视野扩大到全球尺度上,发现其与100年前发表的Aeschynanthus monetaria很符合。但在国际范围内仅找到两份标本,采集时间均在100多年以前(最近一份采集于1912年),其中仅1份能公开获取影像资料。通过比对存放在邱园的指定模式标本,发现在东喜马拉雅地区新采集的这份标本在形态特征上可以完美匹配。 

  植物分类学专家称,该发现为我国喜马拉雅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新资料,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的重要成果之一。 

  纠正此前物种记录“籍贯”问题 

  首次拟定中文名为贝叶芒毛苣苔 

  为了更准确地鉴定和评估其未来的保护状况,研究人员根据考察时记录的原始影像资料和新采集的标本,补充了物种描述,还讨论了该物种采集时的原始记录及其拉丁命名问题。 

  最终,根据其叶片形状和拉丁名词义,科研人员胡君为其首次拟定中文名——贝叶芒毛苣苔。闻世百年,它终于在故土上有了“名分”。 

   

  胡君一行采集的标本 

  有了名字,上户口的时候“籍贯”一栏也需要填写。因此,关于贝叶芒毛苣苔,还有一个不得不厘清的关键问题——分布地。 

  截止目前,全球共有贝叶芒毛苣苔4份标本,其中两份最新采集的分别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标本和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标本馆。 

  由中科院成都生物生物研究所科考人员最新采集的标本是在201510月对墨脱县背崩乡海拔300-800米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的季雨林考察中发现的。而100年前的两份标本采集地,一份记录记录采集于罗龙(Rotung),一份记录为仁更(Rengging),这两个地方目前均属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并不是原记录里的印度。 

  综合目前的资料可以确定的是,贝叶芒毛苣苔有分布且仅分布在中国西藏东南部墨脱县。 

  胡君告诉记者,此前,由于针对该区域物种基础资料匮乏,对贝叶芒毛苣苔未查证到更多的资料,此次植物标本整理发现避免了长期以来我国对分布于墨脱县的该物种没有数据无法进行评估的尴尬,也改写了之前世界上对该物种产地的错误界定。“我们庆幸于这样及时的科考普查,如若没有此次区域物种摸底考察,该物种到濒危灭绝的那一天,连一张彩色照片都来不及留下,连中国‘户籍’都来不及登记,甚至连被专家宣布灭绝都因未“上户”而没有资格,所幸这一切没有发生。” 

  据此,科研人员建议国家加大对喜马拉雅山南坡地区的科学考察支持力度,他们认为非常有必要对该地区进一步采取“地毯式”系统调查,加大物种调查广度与深度,彻底摸清地区物种资源本底,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本底提供更翔实的基础资料。同时开展科学系统研究工作,深入了解植被、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变化,通过综合科学考察提出应对方案,有的放矢合理保护和利用,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留下丰富宝贵的自然资源,从而更科学合理地认识这片美好家园,共同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 

  特别说明: 

  本研究近日以Rediscovery of Aeschynanthus monetaria (Gesneriaceae) in Southeast Tibet, China after more than 100 years为题发表在phytotaxa 上。研究得到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2019QZKK0301)、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5FY210200, 2015FY110300) 

    


电话:028-82890289   传真:028-82890288   Email:swsb@cib.ac.cn
邮政编码:610213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23号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5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