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波团队发现百合新物种——黄龙百合
来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 作者:高云东 时间:2025-02-19

百合属植物作为世界五大鲜切花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中国西南山区是世界百合属资源最丰富的区域。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西南山地植物多样性格局与保护创新团队联合黄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保护区内发现并发表了一个全新的百合属植物物种——黄龙百合(Lilium huanglongense T.Wang et Y.D.Gao)。这一重要发现于近期发表于国际植物学期刊PhytoKeys,为区域生物多样性研究增添了新案例,也为中国百合属植物这一重要资源植物添加了新成员。

黄龙百合的发现源于近年来成都生物所和黄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辖区内开展的针对核心区的系统性生物多样性调查。黄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横断山区北段,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以复杂的地形和独特的生态系统闻名。

此前,研究团队已经意识到百合属植物在秦岭山脉至横断山区的连续分布存在明显的间断,而针对该结合区的植物多样性调查和标本采集工作仍非常匮乏。黄龙百合的发现恰好填补了这一间断分布,揭示了中国西南地区百合属植物在高山环境可能的扩散模式和通道,对理解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有积极意义。同时,新物种的发现也表明针对西南高山偏远地区的详细调查有望产出更多的新分类群。

图1 黄龙百合(Lilium huanglongense)及相关物种的形态特征与地理分布。黄龙百合(L. huanglongense)填补了秦岭以西及横断山脉交汇处的地理空白。

通过形态学对比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研究团队明确了该新物种的独立物种地位。为突出发现地黄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其显著的黄色花被特征,作者将该新物种命名为“黄龙百合”。分子系统学结果显示,黄龙百合属于百合属的Lophophorum分枝,该分枝成员分布横跨秦岭大巴山区的中山阔叶林,并向西扩张经过横断山区最终到达喜马拉雅地区。黄龙百合的发现连接了秦岭与横断山区,填补了之前这一块区域的百合属分布空白。

图2 相似物种花部结构比较:A. 黄龙百合(Lilium huanglongense)花;B. 黄龙百合(L. huanglongense)带基部蜜腺的花被片;C. 马塘百合(L. matangense)花;D. 绿花百合(L. fargesii)花;E. 单花百合(L. stewartianum)花;F. 马塘百合(L. matangense)带基部蜜腺的花被片;G. 绿花百合(L. fargesii)带基部蜜腺的花被片;H. 单花百合(L. stewartianum)带基部蜜腺的花被片。摄影:高云东。

图3 黄龙百合(Lilium huanglongense)的生境和黄龙百合(L. huanglongense)与绿花百合(L. fargesii)的形态比较。A. 被泥石流破坏的生境;B. 开花植株;C. 黄龙百合(L. huanglongense)的形态特征,表现出较多的基部叶片,并且叶片比绿花百合(L. fargesii)更宽;D. 绿花百合(L. fargesii)的形态。以上照片由本文多位作者拍摄。

经野外调查,研究团队发现黄龙百合在保护区内目前仅存三个分布点。其中一处因2023年夏季泥石流灾害已完全消失,亟待恢复。研究团队根据调查结果估算其现存成熟个体不足30株,分布面积仅约0.5平方公里。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标准,该物种被列为“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CR)。研究人员指出,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及栖息地破碎化是其主要威胁,亟需加强保护措施。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西南山地植物多样性格局与保护创新团队高云东副研究员长期致力于百合属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及保护生物学研究。其研究在前期已经揭示了中国百合属植物的分布格局和多样性、属下分类等关键问题。黄龙百合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横断山脉的植物多样性,也为研究东亚百合属的高山环境适应性演化提供了线索,是及其重要的生物资源。该种面临极大的灭绝风险,在未来,研究团队计划通过人工繁育迁地保护和栖息地修复等措施,探索重点物种濒危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策略助力这一珍稀物种的存续。

论文链接:https://phytokeys.pensoft.net/article/135155/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