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研究发现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早期预警信号
发表日期: 2023-10-25 作者: 文章来源:
打印 文本大小: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寒草地,占中国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亚洲水塔”,为19亿人提供水资源和生态服务。青藏高原草地也是当地500万牧民和农牧民的重要生计来源,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河海大学教授朱求安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槐、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王艳芬等合作,利用TRIPLEX-GHG模型模拟了青藏高原草地在不同放牧率、气候变化和CO2升高条件下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并以NPP作为草地退化的指标,提出了一个放牧率阈值作为草地退化的早期预警信号。
 该研究发现:青藏高原草地上的放牧率阈值从西北到东南呈现递增的趋势,东部地区具有最高的放牧强度阈值,而西北部地区具有最低的放牧强度阈值。目前约80%的草地实际放牧强度低于该极端阈值,但是多数区域的放牧强度已超过极端阈值的一半,意味着存在一定的退化风险。气候变化和CO2升高对草地生产力有正面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放牧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这种抵消作用只发生在放牧率低于阈值的地区。将放牧率控制在阈值的60%以下,可以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平衡人类需求和草地保护。
 该研究通过建立一个基于生产力的放牧率阈值,可以评估青藏高原草地的当前和未来的放牧活动是否可持续,以及可能发生草地退化的时间和地点。为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早期预警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法,并为制定有效的放牧管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研究以“An early warning signal for grassland degradation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河海大学教授朱求安和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槐并列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王艳芬为通讯作者。
青藏高原放牧率阈值的空间格局和阈值与实际放牧率的差异

 

电话:028-82890289   传真:028-82890288   Email:swsb@cib.ac.cn
邮政编码:610213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23号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5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