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无须“谈瓜色变”
来源:生态中心 作者:罗艳 时间:2011-09-13

自从江苏省镇江市百余亩西瓜爆炸,传闻与膨大剂有关之后,大众就视西瓜为洪水猛兽了。身边不少亲友都存在这样的观点:现在的西瓜对人体有害,千万不能吃。多家媒体甚至发出这样的评论:“膨大剂”犹如瘦肉精一样,对人体危害甚大,应予以立即取缔。那么我们真的有必要谈瓜色变,放弃这美味可口的消暑佳果么?

首先,我们来看看导致西瓜开裂的原因。影响西瓜开裂的主要因素包括:

(1)品种。研究表明,与晚熟西瓜相比,早熟西瓜由于皮薄、瓜皮细胞大、排列疏松、瓜皮相对缺乏韧性,导致其较易开裂。在江苏,此次出现“裂瓜”现象的西瓜品种名称为“日本全能冠军”,其特点就是皮薄、易裂。

(2)天气状况。连续阴雨之后的暴晒容易导致西瓜开裂。因为,在阴雨天时,低光照和低温容易使瓜皮木栓化,从而降低瓜皮的韧性。在随后到来的晴天,西瓜生长速度加快,就很容易撑破瓜皮,造成裂瓜。

(3)肥料使用。例如,使用过多的氮肥会使西瓜皮容易开裂。这是因为,施用氮肥可以大大提高西瓜的生长速度,但瓜瓤的生长速度要大大快于瓜皮。这样一来,西瓜就很容易开裂了。

因此,西瓜的开裂未必是膨大剂造成的。事实上,市场上贩售的西瓜一般都完好无损,那么这些西瓜是否有膨大剂的残留?膨大剂对人体是否会造成危害呢?

目前市场上常用膨大剂的主要成分是氯吡脲和赤霉酸。在我国,氯吡脲主要用在西瓜等园艺作物上,赤霉酸主要用在柑桔等作物上。这次出事的“地雷西瓜”使用的是氯吡脲。

氯吡脲属于苯脲类细胞分裂素,主要机制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细胞体积,用作植物生长调节剂、膨大剂,用于促进果树、蔬菜、粮食作物等的生长。它由东京大学药学部的首藤教授等发明,纯品为白色无味结晶或粉末。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39 ppm, 21℃),不可燃,在空气中稳定。

氯吡脲是一种植物激素,对人体没有激素样的副作用。那么对人体是否会有其他副作用呢?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大剂量(100毫克/千克)口服摄入的氯吡脲可迅速为消化道吸收,吸收后很快就可被排出体外(7天后老鼠体内残留量仅为2%);没有发现氯吡脲有神经毒性;唯一受氯吡脲影响的器官是肾脏,但这是每天大剂量地喂食氯吡脲两年后才发现的。美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将其列入不需要进行毒性管理物质清单,其残留不需要制定安全限量标准,目前还没有科学的证据表明它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氯吡脲的使用有一定的技术要求。目前一般是把市售0.1%氯吡脲溶剂又稀释了100倍再喷洒或浸泡,这个使用剂量不会对人体有害。而且,只有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才可以促进果实增大、早熟、提高产量。如果过量使用或使用时期不当,则可以引起果实畸形、裂果、掉果等药害现象。

结论:西瓜的开裂与膨大剂无必然联系;膨大剂并非毒药,正常使用对西瓜的生长有利,对人体健康无害;西瓜形态不正不食,市售正常形态西瓜可放心食用!

附件: